转载:從藝文付費,窺探學術凌駕藝術的悲哀

從藝文付費,窺探學術凌駕藝術的悲哀

這幾年在推動“KIM SIR講故事”的過程中,不停地在形式、場地與表演上做了不同的嘗試。除了以劇場形式(燈光、音響、服裝、多媒體等多重劇場元素具備的故事會),也曾將其簡化,以更利於在社區、學校及不同場所呈獻。承友憑之邀,在這裡就分享一點點心得吧!

《KIM SIR講故事》(劇場版),一小時演出,票價RM15,貴嗎?曾有家長打電話來,劈頭第一句就問:“為什麼你們講故事有收費的?人家都是免費的!還是學校老師哦!而且你們還收這麼貴?進戲院看好萊塢電影都不用這麼貴!時間還比你們長!對了,有沒有試聽?我聽一次了再決定要不要買票嘛!”

嗯,這是真人真事,還不止一次。近幾年看過一些演出。有些掛着“外國作品”的兒童劇,演出不過爾爾,而且還賣到四五十令吉一張票,甚至百元起跳,但仍然場場爆滿!反觀一些誠意與水準都不差的本地製作,總會輸給“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換個角度側看:英文劇場的觀眾群,多數來自英文教育背景的;中文劇場的觀眾群,多數來自中文教育背景的。英文劇場票價高,觀眾多;中文劇場票價低,觀眾少。有趣的對比,卻是悲涼的現況。我們所謂的華教啊,在培養高知識分子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對藝文活動付費一環,稍微關心一點點,教育孩子一點點呢?

再說,檳城劇場演出RM15的票價,已經是近20年前的事情了。萬物通膨的今天,有些演出還是不敢抬高票價,就是擔心可能導致更多人不願進劇場。而且搞劇場麼久,總有幾次會遇到拿劇場演出價錢和戲院價錢來作比較的觀眾。他們理解劇場演出和電影的區別,似乎偏重價錢與時長而已,認為兩者都是“戲”,不會去理會兩者是不同的藝術品,更不會從技術層面去探討戲劇和電影製作背後的資金來源與營業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當去學校或社區表演時,捧場的觀眾人數就遠比劇場裡的多了。為什麼呢?因為通常在校園或社區演出,總有一些贊助商背後資助,觀眾可以較低票價看演出,或完全不用付費。其實這現象好嗎?好的一方,藝術文化進入社區及校園,大家可以感受表演藝術了。但不好的一面,觀眾素質與道德都還沒有栽培起來,常在贊助下免費接觸表演藝術,這影響會有多深遠呢?

社區和校園演出時,常會發現就像一場場較低檔次的文娛晚會。台上一大堆“相關人士”致辭後,還要擊鼓鳴鑼拉彩炮,順便拉培養著情緒,換好裝扮的演員出來大合照;台下觀眾常刷手機不說,高談闊論、來回進出劇場、拍照錄影、遲到早退、劇場內飲食……雖有工作人員協助控場,但觀眾看“歌台或酬神戲”的心態,依然嚴重影響一場演出的素質。我認為“反正是免費的”,絕對會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在推動藝文活動之際,我們是不是應該探討:要讓表演藝術“更大範圍”普及化,還是讓表演藝術“有素質的”普及化?

探討免費或試聽的要求吧!對於一些弱勢團體或特定的社區演出,我相信很多表演團體(包括我),還是會以慈善形式去做,不收費的。但希望家長見諒,不要把自己和弱勢團體相比較。若場場演出皆“慈善”的話,我不是說故事人,是慈善家了。而且很現實地說,自己都吃不飽的人,很難當慈善家。但偏偏可悲的是,期待藝術工作者同時身兼慈善家的心態仍然不少,這也間接造成大馬全職的劇場工作者少到可憐。唉,只想說:本地藝術發展會低靡,這些心態絶對“功不可沒”。

我再追根朔源這些“心態”的源頭,然後大膽地做一個假設:親愛的學府,請不要再叫藝術讓路給學術了!我們只會看到語文科向音樂,美術和體育借課。曾幾何時,我們會看到音樂或美術老師,跟英語,國語老師借節來教音樂美術?環看UPSR考試班的學生,有多少間學校是不讓他們上藝術課的,然後給主科拿來借節額外補習的?曾有校長說:“哎呀,要UPSR了,上什麼音樂美術體育課?這九個月好好準備考試,要上的話,UPSR後一次過上個過癮!”我實在很好奇,一個活生生的人如何可以九個月不吃飯,然後一次過吃九個月的飯?(我們不要求副科跟主科借節,但學術其實真的不該凌駕在藝術之上)

其實學府裡這怪異的現象,應該不少見(舉例:很多學校的晨讀時段都已經變質成為每天額外十五分鐘的語文補習課)。畢竟考試年裡,你如果常常讓孩子花時間在這些非學術類,家長也會投訴。看完學府,家長方面是不是也應該捫心自問:每逢考試期,會不會排除萬難(當然首當其衝就是藝術類或體育類),為孩子準備赴考?

12歲,為童年的最終站。我為我國許多“童年最後回憶徒留備考過程”的莘莘學子們,默哀一分鐘。(聽說KSSR改型了,讓教育更不偏向集權的學術考試了。明年是KSSR第六年,那就讓我們對這來臨的第一批白老鼠獻上祝福,拭目以待吧!)

還有,重理科輕文科的社會心態,也需要被糾正。中四選修主科時,有些學校的文科或商科,彷彿就是無法進理科後的後備選擇。但社會是這樣的嗎?如果要社會人士不會對“學術vs藝術”大小眼,那扮演著教育者身份的學府就應該揭竿起義,率先破除這舊思維,栽培不落窠臼的新生一代。請教會孩子,選修除了依自己能力,更應該考慮自己的興趣與熱誠在哪。一個厲害讀書的人,要考十幾個A在馬來西亞不是一件難事。以前的社會,大學畢業彷彿已經天下無敵。但在一個招牌掉下來,就會砸死無數個大學生的年代裡,能笑傲到最後的,似乎就只有熱誠的陪伴。而我們,身為教育者的我們,究竟要許我們的孩子怎麼樣的一個未來呢?一個厲害考試的機器?還是一個用熱誠去感受生命,去貢獻社會的“人”,就好?

常聽人說:“小丑人前歡笑,人後卻常獨自流淚。”我們總可憐表演藝術者的辛酸與悲哀,但有沒有人逆向思考,先改變小丑眼前的那群觀眾素質與心態呢?親愛家長及關心華教的人士們,是時候關心藝文教育了。教孩子對藝文活動付費,其實也是教着他尊重藝術及提高自我文化教育的一環。免得以後這社會多了一些只會連同藝術品拍照,卻不懂得珍惜,甚至會“一不小心”破壞藝術作品也不管的高知識沒文化分子。(題外話:網上曾流傳法國某餐廳,大堂裡掛着一個大大的“溫馨提示”:請享用美食,不要顧着拍照。廚師上。)

至於國家領導層該扮演什麼角色呢?我相信,很有智慧的他們鐵定會對藝術和學術,一視同仁,做出明智的決定與“眷顧”。而不是,讓藝術成為學術後的附加娛樂,終其一生就落得一個“二奶命”。

總結:對於舞台藝術作品,你從來不是買他們在台上的幾十分鐘。而是背後幾年的沉浸,幾個月的籌備,還有一些你看不到的心思。僅以畫家Rebecah Joy Plett的一席話,共勉作為結束:

“當你向一位畫家或藝術創作者購買其作品時,你買到手的不只是一幅畫或一個物件。你買的是上百個小時的挫敗和試驗。你買的是長年累月的沮喪心情和發自內心的歡笑。你買的不單是一個東西,你買的是心靈的結晶,靈魂的一部分,是某個人生命中的一個時光。最重要的是,你的購買使畫家得到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為他熱衷的事業繼續努力。”

文:KIM SIR (2015年6月9日)

【註:KIM SIR,檳城故事達人,2014年代表馬來西亞,榮邀加入西班牙故事聯盟所召集的國際故事人行列。《KIM SIR講故事》為KIM SIR所創辦的故事劇場,融合教育心理與劇場元素,不定期在檳城各角落巡迴上演】

 

Source:
從藝文付費,窺探學術凌駕藝術的悲哀
hkbookfair.hktdc.com/tc/2010NewBookRelease.pdf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