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观众:想象。假想。预设

在众多的戏剧演出当中,无意识地,我总被《缺/失的对话》制作的各方面吸引着。也许是他们的年轻、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未知、他们的突破、他们的创作力、撞击力、推动力。。。无论是在场内或场外,我总被波动、荡漾、摇撼、推进。。。尽管我只是一介观众,我也感觉我会因他们的学习而学习、因他们的成长而成长,满足而喜悦。

好了,情绪感受表达完了,就来回顾一下自己的思维感受吧。

比起《NOW or never talk》,《建构无暴力的共存方式》的铺排似乎给了观众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参与演出,也更有机地削掉了‘观众’的他者角色而使大家‘不得已’地思考与‘进入/跳出角色’。如果‘观众介入’是制作单位的一种预设的不可替代的演出架构,那无可否认,现代议题的代入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但如果‘观众会选择介入’‘议题是有/需要逻辑的’也是一种预设,那演出架构的实验性似乎却不那么开放了。

作为今日下午场的观众,我随着剧情被‘自由’与‘不自由’拉扯着,被‘是选择’与‘不是选择’迷惑着,我甚至也在‘参与发表才能算是他们定义上的观众’与‘当个尽责的观众好好地观赏他人的表演’之间纠结着。在一个欲突破传统演出架构的形式里,我既兴奋地享受着一种突围的自由,也恐慌地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新形式边缘彷徨。‘我是谁’‘我要什么’的预设似乎被预设地挑战、推翻、瓦解了,没有人有答案也好像没有人需要答案。所以演出里创作者试图用一种定义或一些实验结果去结论人类行为是徒劳、多此一举的吧,因为人性是多面、自由、善变、丰富的。但这些结论也并不是演出的重点,对吗?

‘观众介入’固然可以打破一些格局但未必可以建构(所预设的)平衡,除非这演出形式的新动机就是在追求一种(未预设的)不平衡,那这创作是做到了。然而值得琢磨的是,在这种演出架构下观众的‘新作用’是否只在于思辩或促使演员角色的突变、突破,这或许是制作单位还未消化的层面。演后分享会里剧评徐老师与乐手皓子的意见也恰好的点出了‘观众介入’的需求里未被安放的角色定义问题。在‘入场/购票行为将构成其满足艺术观赏机会’的剧场惯性下,观众新定位是需要时间、资讯与练习来形成的。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有心理准备该以什么心态或姿态去解读或回应这样的剧场关系,也未有构成的标准去稳定自己的感受或审美。这条件的缺失也确实导致了这新演出形式的实验性停留在突破而不是在建构。然而我依然对这样的演出形式充满期待与信心,因为我深信仅以视觉+听觉感受去建构的审美机会能因思路与行为的介入碰撞出不同层次的审美感受,而这新的艺术审美观会慢慢地被投射、塑造、建构,在《缺/失的对话》进行了三、五、十季以后。。。

无论如何,我想很多人都对《缺/失》的整体制作与全体成员抱有期望也寄予厚望,因为他们不断地、实在地在安稳中寻求不安稳,这么不顾一切地去维护创作、相信创作,也积极地用各种方式鞭策、突破、成就自己和艺术。我无限羡慕这样的冲劲与团队。我以为我圈的舞蹈创作相对困难,因为肢体语言的逻辑并不(容易)建立在理性思维的架构上,以致我们缺少由思路撞击引发的技术/肢体创作,也使我们的创作意图偏离当代思维或社会议题的轴线。我渴望看到更多的舞蹈创作也有这样的创作活力,以刺激并丰富我们的艺术审美。期待、期待、期待~❤️

#好难写的一篇观后感 #NotACriticalReview #迷失在预设和被预设当中 #观众介入 #艺术创作 #共勉之
#KosongSpace

<缺/失的对话> 第二季 30.11.19 (Sat) 3pm @ Now Theat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