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盲盒是一个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剧目,有趣的部分是这批据点南方的创作团队用着外语和自身的在地视角去演绎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北方故事。。。
好久没买票进剧场了,一来行程很满,二来思绪很满,总会担心万一打开了别人的创意盲盒而自己又无法消化时会倍感难受,所以忌惮。今天的盲盒是一个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剧目,有趣的部分是这批据点南方的创作团队用着外语和自身的在地视角去演绎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北方故事,各种语境差异所勾勒出来的情景逐渐取代一个常规剧场作品所具备的功能。开场二十分钟后我便明白这不是一桌已经摆上热腾美食的饗宴,而是有待我们卷起衣袖参与烹调过程的作品体验,即便(戏剧、舞蹈、乐手)表演者们的现场张力和功力稳当,舞台布景安排也得体。我以为演出结束后我会以几封祝贺简讯来结束这一夜,直到在去取车的路上偶遇朋友。我们步行到各自车位的距离只足够让我们闲聊几句话,但这简短的对话却让我在余后的整夜思绪飞扬,所以我想把这件小事记下来,待来日不断反思。
友人反应道:这不过就是已知的历史事迹,我不明白创作人到底想说什么。
我下意识地玩笑反问:是否所有的作品都应该‘说些什么’?
他接着说:不仅如此,它也没有娱乐价值。
我再接着笑问:是否所有作品都应该具有娱乐价值?
以提问方式来对话,不是我少做的事。我也不好奇友人为何会有这些反应,因为类似问题自己也曾数度问人,只是忽然在某个瞬间我好像明白了我们为什么都常会有类似这样的观后感。犹如在用手机看视频时,我会将没有吸引力的内容快速滑过;在购物时会我会因物品的包装与其完美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也会在消费后以自己的满意度来评估该消费是否‘值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目的性消费心态。但我没想过这种消费心态的渗透是全方位的,我(们)总以为艺术世界是不同的因为‘艺术品不是商品’‘艺术创作是无价的’‘文化消费是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剧场是一个创造体验的特殊空间’等印象所致,所以我(们)(曾)以为自己并不会以票价或表演技术来决定是否支持购票。要想在剧场里关闭自己的主观意识,仅用‘存粹来感受和体验’的心态购票入场或协作制作,原来如此不易、不自然。我们所鼓吹的‘艺术是用来体验的’究竟是在哪个界点上被谁转换成可以被评价和估算的成品了呢?是票价的定位么?是频频被索取的观后感么?还是已被我们习惯成性的是非教育观?我们或许都能找到些蛛丝马迹来。把这么小的事扯上教育似乎是言重了。但回想起自己在习舞路上所累积的‘你这样、没有这样跳/穿/演/教/做是 不对 的’‘舞蹈历史是 无用 的’‘你这样创作是没有效果/观众/市场/意义的’等的评语碎片,我不免思考我们在艺术教育上给予了学子多大程度的客观性、我们的艺术创作是否被给予过一种真正的自由?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是我们上路的目标,这是个共识吗?凌晨两点半,我丢了一个问题给自己。
05.09.2024 (Thu) 8.30pm @ 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