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之见 : 《风景,这边独好》——-华人舞蹈的马来西亚诠释

2016岁末,荣幸受邀,赴吉隆坡担任马来西亚第28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以及第17届全国华校校际舞蹈观摩赛的评审工作。

这是一年一度马来西亚华人舞蹈界的盛会,也是牵动着马来西亚全国华校师生及华人社群的一项文化盛宴。比赛共分三个组别:小学组、中学组与公开组,参赛队伍来自马来西亚的多个州。

从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中,不难发现马来西亚华族舞蹈联合总会在马国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不难发现主办当局工委会所有成员的辛苦与热忱。大家不辞劳苦、齐心协力地为本届舞蹈节工作着。。。。。。其目标很明确:要使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为华人的我,被大家的执着所感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作为评审的我,更想同大家一道为马来西亚华人舞蹈的发展尽我的绵力,与大家一同探讨与爬梳以下几个问题。

  • 谁是华人?谁是华族?

华人,《辞海》的注释是:“中国人的简称。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首先,我们且不要追究《辞海》中,对“华人”一词的第一个注释是否准确(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可以在《辞海》中,对“华人”一词的注释上,发现强烈的行政区域概念。换句话说,“华人”是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有中国血统的所有外国人。

华族,是与夏族对应的名词,在远古时期是划分两个部族的名词。后来,华族和夏族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融合,华族主要指的是后来的汉族,属族系概念。直到1937年的《国语辞典》出现了“华族”一词,解释为:“犹言中华民族”。这是有意识地在建构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其行政疆域意识才镶嵌在“华族”一词之中。然而,在中国境内,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比较广泛,但使用“华族”一词,却比较少见。因此,就“华族”一词的原意而言,部族意味,要大于疆域意味。

对以上概念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华人”多指横向关系的人群,有着较强的区域概念;“华族”多指纵向关系的人群,有着较强的族系概念。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梳理清楚的一个概念是:“华人舞蹈”。在本舞蹈节中,“华人舞蹈”是指马来西亚的“华人的舞蹈”,而非马来西亚的“华人跳的舞蹈”。

通过这些概念的爬梳我们就不难发现:主办当局以《全国华人舞蹈节》命名这项舞蹈盛会的科学性与学理性。它,既避免了在舞蹈节中,一些舞蹈风格与舞种分类的矛盾出现;又使众多的中国民族舞蹈可以顺利地参与舞蹈节,为舞蹈作品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也为舞蹈节的扩充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更精妙的是,这一顶层设计更为马来西亚华人舞蹈的风格形成,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空间。由此可见,主办当局对马来西亚华人舞蹈所给予的厚望,以及他们的深思远虑。

  • 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要何去何从?

舞蹈节的宗旨讲得好:“。。。。。。以创建属于马来西亚华人的舞蹈文化,开拓具有本土特色的华人舞蹈”。

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新的舞种与舞风的出现,都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成为了必然。看中国历史: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的舞蹈都在因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舞种与舞风迥异不同,也不稀奇。再看西方现今:芭蕾舞这一单一舞种,就有多个国家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且为世界所公认。

这些历史与现今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可以拥有马来西亚华人自己所独有的舞蹈风格。这,不是背叛,而是必然。是带着传统基因的裂变,是舞蹈发展的不二法则,是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再生现象。非常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在本届舞蹈节中初露风采,数个舞蹈作品带有了明显的本土特色,展现在了赛场之上。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言:。。。。。。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显然,这种具有马来西亚本土特色的华人舞蹈作品的出现,是具有合理性的。

那么,如何要确保本土特色的舞蹈作品,不走或少走弯路呢?我想,除了主办当局的顶层设计之外。舞蹈编导,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 在本土特色的课题上,舞蹈编导要如何思考?

1,创意要思辨

我认为,马来西亚众多的舞蹈编导家都很有创意。创意,是舞蹈编导的基本功,编导们都不乏创意。那么,驱动创意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就是这个批判性思维,有时会误导一些舞蹈编导,为了创新,而对传统进行全盘否定,也或摒弃许多优良的传统舞蹈基因。为评判而评判,为创新而创新,这不是华人舞蹈的创作原则。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还是有它的基本规律的。我们要在分析中、在思辨中进行创意,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上,而非一切从零开始。

2,传统要深学

只有广泛深入地吸收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使自己可以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会创编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才会有所突破,才可能逐渐形成风格。比如: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古典舞的动作规律以及要素是什么?我们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知识都不清楚,或者不甚了解,那我们谈何突破?我们要突破什么?同理,我们要使马来西亚华人舞蹈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站立于世界舞坛,首先我们需要深入地学习中国古典与民族民间舞知识及技术,以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只有我们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术,使这些知识及技术与马来西亚的本土特征相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

3,权威不迷信

前辈、权威、专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一定有着我们所不及的高度。但作为舞蹈编导,也不应该去迷信权威,大家要有问题意识地去看待一些现象。如:中国有些著名舞蹈院校把民间舞标准化,在课堂上进行“标准化”的民间舞学习。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扼杀了民间舞所具有的“不规范化”的特质?再如:现在中国多个艺术院校古典舞系的学生,跳起舞来,都是旋转跳跃、身轻如燕、落地无声。。。。。。这样的舞蹈身体语言的表达,是不是违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诸如此类的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作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舞蹈编导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积累量,才可以把问题看明白、想清楚。舞蹈编导除了要学习编舞技法之外,更要学习舞蹈史、舞蹈美学、音乐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多项学科的知识,来丰盈自己的舞蹈作品,为你的舞蹈作品找到理论依据,不至于出现“盲从”现象,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 如何创作出本土化的舞蹈作品?

舞蹈创造之法非常繁多,这里我们不一一赘述,就简单地从舞蹈的选材入手,在众多的方式与方法中,以五种视角谈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可选之材,使马来西亚的舞蹈编导家可以从中思考,并获取灵感。

1,数百年的移民足迹

据史料记载,在七百多年前,就有中国人移居到了马来西亚。他们带来了商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然而,在这如此漫长的迁移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些海外华人们,又会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他们经历了什么?哪些可以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

2,以成型的种族融合

峇峇娘惹文化,是马来西亚典型的种族融合现象,他们有着独到的文化特征。如:信仰、婚礼、服饰、日用餐具以及食物等等,都有着非常独到的本土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能不能成为我们的舞蹈素材,为我们所用?

3,各族群的文化渗透

现今的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印度人交往的更加密切,文化的互溶性更加强化。

人们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之中。舞蹈编导家能否把这些身边的人与事创作成舞蹈作品,而呈现在舞台上?

4都市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居住在城市,而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又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这里,都市文化是否会和农耕文化擦出异样的火花,闪耀在舞台上?

5,地域气候的差异对舞蹈形式的影响

马来西亚属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多数汉民间舞又产生于北方,且在冬季表演为多。以《舞狮》为例,在中国因地域气候的关系,北方狮子的舞法与南方狮子的舞法就有着天壤之别。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北方民间舞又会有着怎么样的变化呢?

  • 华人舞蹈的马来西亚诠释

有了理论学术的支持,有了当局的顶层设计,有了编导家的创作与努力。深信在未来的不久,马来西亚《全国华人舞蹈节》就可以在世界华人舞坛上竖起一面旗帜,清晰地回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

虽然目标已经明晰,但道路却十分艰辛与漫长。只要同仁一起努力,为了使命、为了责任、为了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大家一起相向而行,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达到目标!使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高傲地站立起来!

衷心祝愿:马来西亚《全国华人舞蹈节》圆满成功!

 

赵柏钧  博士
 新加坡表演艺术协会主席
新加坡维多利亚舞蹈学院院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