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形式之) 史料采集。一点体会。

史料采集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都明白‘保存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这个呼吁可以让同代人维护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好让后人藉以了解,也可以唤起世人对前人的社会活动、生活轨迹与精神文明等赋予敬意。然而历史维护工作若仅系结在历史文物或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是不足的,因为当时代迭变,同代人也会面临记忆缺失、文物维护/维修量日益庞大等问题。‘回顾历史的(深层)目的是什么?’这是我在出席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究中心与心向太阳剧坊主办的《林明锡矿历史活动与建设》活动时,一直盘旋在脑中的问题。

舞蹈(表演)是一种高度浓缩的综合艺术,也是一种瞬间即逝、以肢体为媒介的非文字表现,#舞迹采集 项目恰恰就是在寻找舞蹈身体的文字和图像的记载 (secondary narration),不同于贯以文字为载体的话剧史料,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史料的文图搜集、保存、解读与运用都是极其挑战的。不仅如此,在对历史、文化、研究、艺术课题偏陌生的社群里,史料保存的意识、宣导、常识、技术、规范、意义等都是需要逐一引导灌输的,这些对于惯以肢体为媒介语的(舞蹈)人群来说也或许是个陌生的异域。‘反映大马舞蹈历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反映给受众群体’等问题开始显现,我在活动交流环节时一边吸收各界人士的分享一边企图想摸出个答案来。而沈国明博士忽然递过来的麦克风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还在拉扯的思绪一时无法归位唯有在这里尝试用文字补充未能及时被叙述的想法。

谢耀庆主讲人的项目分享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特别是他在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里添加的舞台空间概念,它提醒了历史的再现除了可以靠文物文献史料的展现,也还需要流动的人员去提供合适当代的讯息传播,例如注入在地导览人员的介绍、透过表演或交流会来将历史记忆转换成不同的载体或激发新的时代创作、甚至是让历史(事件)当事人在原有的空间里注入新的时代意义(空间功能转换)。这比‘再现历史是为了推进在地的旅游目的’更具备沉浸式效果,也让人能够将‘历史是往后看(回顾)的’印象转至‘历史是向前看(展望)的’。如果大马舞蹈历史能够从‘(只能)被参阅/回忆的’逐渐转换成‘(人人都能)能持续参与的’,是否将更容易消除存于跨时代、跨文化、跨领域之间的陌生感?我开始相信是如此。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包括:

i. 普及历史、archive、文物与史料的功能和意义;
ii. 采访;挖掘、收集、修复与保存尚存的文物文献史料;
iii. 为文物/文献/史料与资料提供者建立档案;
iv. (空间)创建/二度创作、陈列/展示/出版相关研究或资料;
v. 持续维护;周边活动;培训人员;推广教育;永续经营等等。

重视在地与人文历史不外乎是关注某个世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变化对于自己所处身的当下和所展望的未来会带来的影响。‘历史’如果没有被概括(保护)起来,那它就仅是无数个零散的当下瞬间,我们必须(有机会)阅读历史、了解历史,才能解构瞬间和再建构新的瞬间。这,也正是创作的本质。我对沈博士说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还未解决,群策群力或许是我们在终老以前最有效的方式来‘抢救’历史。他说我们不如开研讨会讨论。文史工作者或许都知道,史料采集/文物保存工作除了缺乏资金与人力资源,我们也相当地缺乏大众对史料的重视以及躬行实践的支持,除此之外我们需要不懈努力地摸索合适于各自领域的保存技术方法、工作空间、宣导策略等才能进一步‘创造历史’。文化资产保存、文创、地方创生、社区营造等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妥妥的是一种呼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当代创作!

由沈博士发起的‘金丝带’符号有个很好的寓意 - 唤醒大众对史料的重视以让被尘封的史料恢复光辉。这运动除了宣导文献与历史记忆的珍贵,也意涵关注支持文史工作与工作者。在传承时代艺术作品/历史记忆的工作上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这个群体创造的活动,让我们大马的表演艺术、文化、社区等能开展地越来越好。与同路人共勉之~ ☀️🎀

文史资料保存全国宣导运动第三场活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50085603590107&id=100057660159466

💮https://www.facebook.com/404842996214209/posts/5978309275534192

~ click next page for translation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