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作 : 借《月下 Wax & Wane》的思考

序幕,我慌张地闭上眼睛聆听这场音乐会,因为担心眼睛会随着音符而惯性地去期待肢体动作会填充眼前的画面。然而闭上眼睛以后我陷入了(该死的)沉思:其实在乐符底下,一众舞者究竟是为何而舞。现场密室里的每一个音阶都在挑逗我对舞动的记忆和想象,我体内的律动早已不受控制地随着一首又一首的演奏,在异度空间里大汗淋漓地跳了个无数遍。肌肉记忆这种东西啊。。。!我那该死的无处安放的职业病(态)。

睁开眼后看着台上的乐手们优雅地指拨、拍击,我思索他们随音波摆动的身体其实又与舞者有何异。就因为他们有个叫乐器的中介?就因为感染观众的是声音而不是构图?还是因为他们被职业界定为乐手而不是舞者?但又有谁规定说我们不能用观赏舞者的心态去观赏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身体呢?就因为他们在忙碌地传播音乐?以往在舞池上舞动的舞者,又是如何训练观众去忽视美妙爆炸的音乐而集中精力地去注视他们的身体的呢?宣传海报上如果没有标题‘音乐会’我们是否就可以将剧场内的每一个表演者的身体、每一个艺术灵魂的诠释都不分媒介不问情由地全盘吸纳?定位与标签这种东西是哪个国家哪个伟人发明的呢?定义这种东西在血肉面前,它有用吗?我就如此想把牌一一翻开、拆解、再重整:舞蹈 其实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透过所选择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展现’或‘抒发情感’时,我们的初衷该是娱人还是自娱?舞台表演与即兴撞击 (improv jam) 最根本的异同是什么、是观众么?还是作品的‘完美’度?如果艺术没有边框/ 任何‘表演’也不过是‘下一次表演的初始经验’,那么验收式展演与排练的异同是什么、是观众么?表演 其实又是什么、为谁而服务的呢?

别太苛刻吧;想这么多干什么,艺术是闭起眼睛/脑袋/嘴巴感受就是的了!也许你会这么说。但不激发思考的艺术还是艺术吗?没有掌声的演出还是演出吗?你又会不会想继续思索呢?有的艺术品会激发情绪,有的会激发灵感,有的激发矛盾,这当然也得对上有感受、有想法、有执念的观众而言。对我来说,整晚的演出是温馨舒服的,也许是因为选曲也许是因为乐器的音色,凑合起来大家选择用一种和谐的方式兼容,没有太多的野马脱缰,独酌而以茶代酒,是我这高敏人片面地植入了过量的期许。也是因为月色吧!就如乐手们这样命题。我人狼的长嚎也仅是习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唐)。

也是一番滋味!

#有吃饱就会想打嗝有思考就会想创作

 

<月下 Wax & Wane> 07.01.23 (Sat) 8pm @ Now Theat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