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f-a-journal about me, body and the dance
如果这里的文字 (只) 是一篇演出观后感,那就对我没太多意义了。
如果这里的文字 (只) 是一篇演出观后感,那就对我没太多意义了。
《谢师会》俨然是一份给各代教育工作者的问卷,也是一份礼物。
今天的盲盒是一个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剧目,有趣的部分是这批据点南方的创作团队用着外语和自身的在地视角去演绎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北方故事。。。
那是一个带有蓝天灰云的周日上午,我把自己交给飞机,从吉隆坡过渡到了槟岛,准备赴一场身体与感知的飨宴。 4.30pm。在我走入那个私人的露天表演场所时,就已有表演者在各处用蓝色粉末在地上涂抹,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也像是在与观众画出/拉近距离。在这个有点像四合院格局的场地中间,徜徉着一片长方形的绿地,有的舞者在绿地周边的石灰地上涂抹,有的则在绿地上自我探寻。音乐人 Kent 也穿梭其中并格外专注地在观察每一位表演者的行为,他像是个能量吸允者也像是个信息采集者,正用其犀利的眼神捕捉所有可取的信息,以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消化、琢磨与释放。仅凭他个人的一张口和一双手,他玩出像是一band人 (与物) 齐发的各种声音。‘要做到像鸟声但不是鸟声’ 他后来说。他的音乐密而不漏,像有一种迷魂力量也像是一种胶囊,把我们都包围和凝固在这个独有的时空,与现场的舞者身体来个直击交战,彼此所迸发出来的能量和乐趣无所遁形。
我不愿带着第三者的眼光去写这篇观后感,因为我是带着近崇拜的心情去购票观赏的,所以这篇观后感不旨在回应任何预期,也不会注重创作表现的有效性。
主讲人与协调员在这个环节分享了表演艺术领域(以全职或兼职的戏剧表演从业者为例)所面临的实际挑战,这些挑战涉及语言、空间、收入、技术等各个方面。尽管表演艺术发展的整体概况与积极成就未被统合呈现,会谈的内容则聚焦在语言差异、先进科技、表演硬体空间等方面,以及这些情况对于不同族群的表演工作者在制作与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火花。
自第十届全国舞蹈节起,这项举国盛行的舞蹈大赛就在雪隆舞蹈协会《 展十汇舞》的牵引下被易名为“ 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节 ”。正是因为历经了一个时代的洗礼,舞蹈同仁已逐渐摸索出一个方向来回应“路向何方?”的提问,期望透过舞蹈创作来体现出富有本地精神、内涵、风貌、色彩的大马华族文化,并与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友族)共享。这便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期愿的舞蹈发展方向。
There is no excerpt because this is a protected post.
10.12.2022 (Sat) 8.30pm
序幕,我慌张地闭上眼睛聆听这场音乐会,因为担心眼睛会随着音符而惯性地去期待肢体动作会填充眼前的画面。然而闭上眼睛以后我陷入了(该死的)沉思:其实在乐符底下,一众舞者究竟是为何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