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心得:《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
套用‘死亡并非终点’‘终点亦是起点’的说法,我想就人人人鼓剧场刚刚落幕的《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来开启我的文字舞蹈。
观后感
Wanted to share what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a performance? Shoot here.
~ Be mindful here.
These ideas are merely expressed as a dialogue with within – my within. If the opinion of the comment is negative, sometimes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no merit, rather I choose to discuss the parts that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discussion’, to stimulate thinking. As already know what good can do, let’s not indulge this satisfaction. Only different voices can make us realize and overcome our blind spots, only constructive opinions can spur and help us to do better. This is wha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这些想法并不企图用一个高度去表述给谁听,纯粹 a dialogue with within – my within。评论的观点如果是负面的,有时候并不全然意味其中没有可取之处,而是我选择论述‘仍有进步空间/探讨余地’的部分,以刺激思考。好的部分已经很好了,但我们不应停留在这种满足。唯有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自己意识到和克服自己的盲点、唯有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鞭策和帮助自己做得更好。这是我一直相信的。
套用‘死亡并非终点’‘终点亦是起点’的说法,我想就人人人鼓剧场刚刚落幕的《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来开启我的文字舞蹈。
带着没有设限的期盼,我来到了人人人鼓剧场《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系列的最后一场演出。我想关闭我的理性,好好地让现场体验和新发现来总结这已关注超过一年、不断被赋予想象和意外的集体创作。我想我是兴奋的,至少在乘 MRT 前去演出场所的一路上,我是。
乐观地回想,疫情无意中造就的一大好事之一,便是我们得以在各种文史相关的会议室里直接吸收来自前辈学者们的知识,也能一睹这些以往只曾见名不曾见真人的论文发表/作者,真是一大荣幸!
感谢Jo Kukathas,再一次将(马来西亚)艺术课题拉至一个高度,让我们不再拘泥于艺术的流俗问题。太多时候为了普及的需求,我们将艺术作业标准化、程式化,也不小心地以为艺术是有固定形式、有边界的。然后在这无形的界限边缘我们感到局限和束缚,并急于找寻一个标准答案/程式来破除困境。然而制造这些桎梏的人是谁,如今我们不得不退一步再重新思考。
这是一篇不修边幅的观后感,写在看完人欣的 Neighborhood Project 记录片以后,也作为我回应内心的自省文字。随性,也真实。 欢迎介入对话。
Semenjak tahun 2015 sehingga ke tahun ini, saya adalah sangat bertuah kerana selalu dijemput menjadi pereka tatacahaya untuk beberapa pasukan yang menyertai pertandingan Tarian Cina sempena Festival Seni Universiti Malaya (FESENI). Satu pra-tonton lazimnya diadakan untuk memudahkan saya supaya tidak perlu menghadiri raptai penuh di kolej kediaman masing-masing.
在众多的戏剧演出当中,无意识地,我总被《缺/失的对话》制作的各方面吸引着。也许是他们的年轻、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未知、他们的突破、他们的创作力、撞击力、推动力。。。无论是在场内或场外,我总被波动、荡漾、摇撼、推进。。。
如果观后感是一种生理反应,我想吐。
我知道家乡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与文化,但是我从没有深度接触过,或像今天如此接近地欣赏过这些人事物的底蕴与智慧。
网络电影解说人‘看电影了没–小明的媳妇/K猫’常说“好的电影,改变你的认知”,也有人常说“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