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作 : 借《月下 Wax & Wane》的思考
序幕,我慌张地闭上眼睛聆听这场音乐会,因为担心眼睛会随着音符而惯性地去期待肢体动作会填充眼前的画面。然而闭上眼睛以后我陷入了(该死的)沉思:其实在乐符底下,一众舞者究竟是为何而舞。
序幕,我慌张地闭上眼睛聆听这场音乐会,因为担心眼睛会随着音符而惯性地去期待肢体动作会填充眼前的画面。然而闭上眼睛以后我陷入了(该死的)沉思:其实在乐符底下,一众舞者究竟是为何而舞。
史料采集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都明白‘保存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这个呼吁可以让同代人维护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好让后人藉以了解,也可以唤起世人对前人的社会活动、生活轨迹与精神文明等赋予敬意。然而历史维护工作若仅系结在历史文物或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是不足的,因为当时代迭变,同代人也会面临记忆缺失、文物维护/维修量日益庞大等问题。‘回顾历史的(深层)目的是什么?’这是我在出席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究中心与心向太阳剧坊主办的《林明锡矿历史活动与建设》活动时,一直盘旋在脑中的问题。
#或许我只是在借题发挥 #WhatWillYouDo 这是一个临时和应景的邀约,我似乎没有考虑太久便答应出席了 – 我正在从怡保回坡的路上,几乎不会让人迟疑的名词陆续跃入眼帘:大马现代舞先锋舞者 Aida Redza、跨声身全能表演者DamienVincenzo Leow (Hui Min)、鼓舞唱演说做想皆优的社区艺术工作者 BoyZyee 夫妇、环境舞蹈、大自然议题以及眼下不断掠过车窗的光秃山林。我急于想从讨论会与表演里寻找‘表演艺术与大自然’之间意味深长的解答和平衡,然而结果却像掉入了一个更广泛而无奈的思绪。
最终,我那因疫情与社交距离而停驻了的身体给了我一个强烈的讯息 – 减少接触。要就地排放并疏解囤积许久的思绪是主因,减少空泛的对话是其次,倒也与病毒无关。对我而已,观赏每一场演出都像是踏上一段旅程。旅程都是耗力、烧精神的,因为我不相信没有刺激感受的旅程。所以再踏入黑箱剧场看你们表演的决定,我斟酌了许久,也准备了很久,因为知道它必将带给我冲击,无论我如何小心翼翼。
历史回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那是一个将过往事迹与个体(或群体)想象重新进行交织的过程。而制作历史回顾的纪录片堪比魔术表演,在引导入戏的过程中添加一些些神秘感,又在一点点的蛛丝马迹里留下无数悬念,引人入胜但却又摸不着谜底。
套用‘死亡并非终点’‘终点亦是起点’的说法,我想就人人人鼓剧场刚刚落幕的《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来开启我的文字舞蹈。
带着没有设限的期盼,我来到了人人人鼓剧场《过站:一首穿梭在 MRT 的诗》系列的最后一场演出。我想关闭我的理性,好好地让现场体验和新发现来总结这已关注超过一年、不断被赋予想象和意外的集体创作。我想我是兴奋的,至少在乘 MRT 前去演出场所的一路上,我是。
乐观地回想,疫情无意中造就的一大好事之一,便是我们得以在各种文史相关的会议室里直接吸收来自前辈学者们的知识,也能一睹这些以往只曾见名不曾见真人的论文发表/作者,真是一大荣幸!
感谢Jo Kukathas,再一次将(马来西亚)艺术课题拉至一个高度,让我们不再拘泥于艺术的流俗问题。太多时候为了普及的需求,我们将艺术作业标准化、程式化,也不小心地以为艺术是有固定形式、有边界的。然后在这无形的界限边缘我们感到局限和束缚,并急于找寻一个标准答案/程式来破除困境。然而制造这些桎梏的人是谁,如今我们不得不退一步再重新思考。
这是一篇不修边幅的观后感,写在看完人欣的 Neighborhood Project 记录片以后,也作为我回应内心的自省文字。随性,也真实。 欢迎介入对话。